2003年6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在全国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热潮,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自此,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
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份改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
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数量占50%。

哺乳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它们既有哺乳类的许多共同特点, 如胎生 、哺乳 、体温恒定 、用肺呼吸等 , 又经漫长的自然选择和演化过程 , 形成了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以适应海洋生活, 如体呈纺锤形以适应游泳 、体被一层厚厚的脂肪或毛以利保持体温 、前肢鳍状 (水獭除外) 等。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包括鲸目 (Cetacea)、鳍脚目(Pinnipedia)和海牛目(Sirenia)。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都是从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属游泳生物。
01 鲸目
全水栖,形似鱼;长可达30多米;皮肤裸露,仅吻部有少许刚毛,皮下脂肪肥厚;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肢为游泳器官;眼小,视力差,觅食和避敌主要靠回声定位;头顶有鼻孔1~2个;有肺2叶,营呼吸作用;无外耳壳,外听道细小,但感觉灵敏,且能感受超声波;乳房一对;胚胎时期都有齿,但须鲸类的齿在出生时变为须,齿鲸类终生有齿。分3个亚目,已知90余种。
02 海牛目
全水栖,纺锤形;皮厚,毛稀疏;颈短,有缢纹,颈椎互相分离;前肢鳍状,后肢缺失,仅保留腰带骨;无背鳍,尾鳍宽大扁平;臼齿咀嚼面平坦;胃多室,肠长,植食性,主食海藻;行动缓慢,好群居。分3科,其中大海牛科已于18世纪灭种,仍保存海牛科和儒艮科共4种。
03 鳍脚目
半水栖,似陆兽;密被短毛;头圆,颈短;四肢呈鳍状,前肢保持平衡,后肢为主要游泳器官;趾间有蹼;鼻和耳孔均有活动瓣膜,潜水时都关闭;口大,周围有大量触毛,有不同型牙齿;听、视、嗅觉都灵敏,具水下声通讯和回声定位能力。
生物学特征
哺乳动物在脊椎动物中最高等。
1、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体型】海洋哺乳动物的体型都很大,远非陆生哺乳动物可以相比。蓝鲸为世界最大的动物,体长达33米、重达190吨。即使体形最小的海獭,其成年雄性体长也达1.47米、重约45公斤;雌性长为1.39米、重约33公斤。
海洋哺乳动物都是游泳生物。身体呈纺锤形或流线型。其中鳍脚目动物和海獭、北极熊是半水生生物,均具四肢,外形与陆上兽类相似;鲸类和海牛类是全水生生物,体形似鱼,但它们的尾鳍呈水平状,与鱼类的垂直状尾鳍是不同。
【肺呼吸】海洋哺乳动物是由陆上动物演化而来,依然保持着用肺呼吸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便浮出水面换气。它们不但善于游泳,还善于潜水,抹香鲸(Physetercatodon)可潜在水中长达1.5小时。
【体温】海洋哺乳动物分布很广,南、北两极尤多。为保持体温,防止体热过多的散失,它们都有很好的保护层:鲸类具有很厚的皮下脂肪,鳍脚类具有很好的毛皮。
【繁殖生长】海洋哺乳动物繁殖较慢,多数一年一胎、一胎一仔,有的是三年一胎。哺乳期较长,半年至一年多。初生仔也较大,如抹香鲸出生时体长约4~4.5米,刚出生的海獭长约61厘米。幼兽跟随母兽的时间也较长,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其后代的成活率。
意义
随着仿生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哺乳动物的潜水能力、游泳速度、回声定位、体温调节和发达的智力,越来越重视。驯养海洋哺乳动物为军事和潜水作业服务,进行人和动物的“对话”,充当海洋牧场的“警犬”等工作,已在不少国家尝试。海洋哺乳动物也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
种群分布
海洋哺乳动物分布在南北两极到接近赤道的世界各海洋中,以北大西洋北部、北太平洋北部、北冰洋和南极的水域为多。
【生活环境】海洋哺乳动物也有一定生活环境要求,它们的活动同水温、海流、饵料等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大型鲸类都具有远距离洄游的习性,其共同的规律隳一般冬季游向低纬度暖水域繁殖产仔,夏季游入高纬度浮蝣动物丰富的水域索饵育肥,但鲸的洄游是在温暖水域中进行。有些海豚类也具有远距离跨越海区洄游的特性,有些则是移动不大,在春季由深水向沿岸洄游,冬季向深水域洄游。鳍脚类只有北海狗作较大的洄游,西北太平洋的斑海豹有“小部分在冬季游入北部冰区进行繁殖。儒艮也只是在暖水域中移动。由于各海区自然地理条件和海洋环境条件的不同,相应的反映在动物区系组成上有很大差异。
军事应用
自从人们认识到海洋哺乳动物具有超群的生物声呐能力之后,如何利用它们的这种能力就成了海军的一个新探索领域。这项研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探测、清除海中的水雷,发展到如今,这些海洋动物可承担的任务日渐增多。甚至包括守卫海港,搜索那些试图破坏港口基础设施和停泊船只的敌方潜水员及恐怖分子。
典型动物介绍
【斑海豹】
体长1.5-2米,体重120 -150公斤。主要捕食鱼类,也吃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
【海狮】
因其面部像狮子,颈部生有鬃毛,叫声也象狮子,故名。包括5属7种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生活在海里,以鱼、蛙、乌贼、海蜇等为食。
海狮无固定生活空间,多生存在食物充足的地方。它们主要聚集在饵料丰富的地区,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海狮的一些物种生活在北极圈内,而其他则生活在温暖的海域,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海象】
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
海象是群栖性的动物,在冰冷的海水中和陆地的冰块上过着两栖的生活,每群可从几十只、数百只到成千上万只。在海水中靠着流线型的身体、发达的肌肉以及强有力的鳍状肢,则行动自如,非常机敏,用后肢推进,前肢转弯,时速达24公里,可潜至70米以下的深度。
【儒艮】
体纺锤型,长3米,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
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後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称作“美人鱼” ,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蓝鲸】
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动物,体长可达33米,重达160吨。蓝鲸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全身呈蓝灰色。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
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蓝鲸在晚秋开始交配,并一直持续到冬末 ,雌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在经过10-12个月的妊娠期后,一般会在冬初产下幼鲸。四大洋均有分布。
【抹香鲸】
大型鲸类,雄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头重尾轻,宛如一头巨大的蝌蚪,头部占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个大箱子,故又有“巨头鲸”之称。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在中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鼻孔也很特殊,只有左鼻孔畅通,且位于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气时喷出的雾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喷出的。虽然抹香鲸的牙齿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长,每侧有40枚~50枚,却是只有下颌有牙齿。
抹香鲸喜群居,往往由少数雄鲸和大群雌鲸、仔鲸结成数十头以上,甚至二三百头的大群,每年因生殖和觅食进行南北洄游,其游泳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十几海里,而且抹香鲸有极好的潜水能力,深潜可达2200米,并能在水下呆两个小时之久。
【中华白海豚】
身体修长呈纺缍型,喙突出狭长,体长2.0~2.5m,体重200~250kg。常见于我国东海。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
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