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子是蚶类动物的总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蚶子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中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等。
魁蚶
魁蚶简介
魁蚶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肉嫩鲜美,血液鲜红,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当作滋补佳品、佐酒名菜。古书中记载魁蚶有“令人能食、益血色、消血块和化痰积”之功效;贝壳含杂质少,除烧石灰外,也是陶瓷工业的原料。


产地及产期
黄海北部大连及丹东地区沿海为我国主要产区,山东文登、威海、石岛和河北塘沽等地也有一定产量。
栖息地:潮间带岩石缝间。
魁蚶做法
烫蚶要有一定经验,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这样吃起来,就大失原味;如果烫得不够火候,则蚶壳不但难以掀揭,而且掀开了,肉柱粘在壳的两边,食起来也略带腥味。如果按照下面这个方法来做,则相信可以火候适中:做时先将蚶洗去泥沙,滤干放在铁锅里,另烧开水至“蟹目”程度(即起泡有声,但未沸腾),把开水迅速倒入蚶中,焗约三分钟,即把水滤去,便可以取食了。
泥蚶
历史记载
清道光《乐清县志》记载:“蚶俗称花蚶,邑中石马。蒲岐、朴头一带为多,取蚶苗养于海涂,谓之蚶田。每岁冬杪,四明及闽人多来习蚶苗。”
清光绪陆玉书写蚶田的诗曰:“永嘉江外水连天,一望苍茫不见边。渡过铧锹三十里,谁知沧海变桑田。”
清奉化文人孙事伦也有《养蚶》诗:“荦荦瓦垄子,纷产东海涂……”
早在三国时期《临海异物志》中曾载泥蚶有“益血色”之功效,清朝《食疗本草》载蚶:“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医林纂要》说:“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为软体动物蚶科泥蚶和毛蚶或魁蚶的贝壳。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及辽宁等地。秋冬至春采集。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
医疗价值
适宜症:蚶肉味甘咸、性温,入脾、胃、肝经,瘕痞块,老痰积结、胃痛泛酸等症;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之功效、蚶肉咸以软坚,故有消痰散结的功效,常与三棱、桃仁、鳖甲等配合应用。
禁忌者:脾胃湿热盛者忌食。
特别提示:泥蚶是一种水产,有人为了品尝美味,就喜欢吃半生半熟的泥蚶,但这种吃法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煮熟的泥蚶身上还带有传染性肝炎病毒,一旦食之,就有可能给人体传上肝炎。所以,千万不要食用半生半熟的泥蚶。
泥蚶做法
准备材料:一双筷子、一个漏筐、一个大于漏筐的脸盆、少许粗盐、少许麻油。正式清洗:1.脸盆内放半盆水;2.少许粗盐溶解在半盆水中;3.将血蚶盛于漏筐中;4.用筷子将漏筐底部与脸盆隔离开来;5.在血蚶上滴少许麻油。接下来,静待2~3个小时,可看见沉淀在盆底的泥沙越来越多,然后再清洗干净就可以开煮了。